2)604.这儿叫医疗中心_最终诊断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
  依规给予取消5年以上直至永久取消其晋升职务职称,并向社会公布。

  《规范》针对性地界定“医学科研行为”,并就医学科研人员和医学科研机构,分别提出“必须”和“不能”等行为准则。比如,针对科研人员,《规范》明确要求在相关论文等科研成果发表后1个月内,将所涉及的原始图片、实验记录、实验数据、生物信息、记录等原始数据资料交所在机构统一管理、留存备查。此举将一定程度杜绝“论文工厂”式造假。同时,科研人员发表论文或出版学术著作,要遵守《发表学术论文“五不准”》。无实质学术贡献者不得“挂名”。“买卖型挂名”“沾光型挂名”“转嫁型挂名”等学术不端行为,将得到治理。对学术期刊预警黑名单内期刊上发表的论文,在各类评审评价中不予认可,不得报销论文发表的相关费用。

  针对医学科研机构,《规范》要求其一旦发现不端行为,应当依法依规、严肃处理相应责任人,并要求其撤回论文。同时,不允许机构将论文发表数量、影响因子等,与人员奖励奖金、临床工作考核等挂钩。查实科研失信行为的,应作为相应责任人职务晋升、职称评定、成果奖励、评审表彰等方面的重要参考。

  职称、科研何时不挂钩?

  徐毓才指出,近年来,中国科研诚信屡遭质疑。医疗行业是重灾区之一。2020年9月,科技部公布9起论文造假违规有关案件查处结果。其中,医疗机构、医务人员相关的有6起。经查,有5起都涉及委托第三方代写、代投。

  2021年3月23日,《自然》发文指出,过去20年间,中国医疗机构发布论文数量暴增50倍,但以“论文工厂”为代表的第三方代写、代投等“产业化造假”现象严重。该文称,2020年1月至发文,独立调查员和各杂志发现千余篇或与“论文工厂”有关的学术文章。其中,来自中国的370篇已遭撤回。

  《自然》称,“论文工厂”出品的造假论文有明显特征,如从标题到内容都疑似用模板生成,仅部分单词、图像有微调。“这场(造假)瘟疫开始腐蚀外国医学杂志,严重影响中国在国际上的形象。”

  图片

  图片说明:中国医院论文造假数量明显上升。/Nature

  《南方日报》发布评论称,中国医疗深陷科研诚信危机,再次证明“论文指挥棒”的弊病。“医生有专门搞科研的,有专注临床治疗的。对后者,医疗水平才应是考核的第一标准。然而在现实中,不管学术基础如何、平台和条件如何,论文通常是评职称的‘硬杠杠’,甚至成为各大医院比拼的‘政绩工程’,导致‘做一千台手术不如发一篇论文’的怪事,无奈之下,一

  请收藏:https://m.zys8.cc

(温馨提示: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,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)
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