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)579.分析_最终诊断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
  无措地说:“我是一个深柜。”

  在19世纪末的德国,谈论“出柜”是非常危险的事。于1871年5月15日颁布的德国刑事法第175条明确规定,男男性行为是应予以惩处的犯罪行为,可判处最高6个月的监禁。

  1896年,赫希菲尔德用笔名,出版手册《怎样解释男人或女人爱同性者》。其中,他提出一个问题:为什么诱骗女教师的已婚男人“无罪”,但两情相悦的同性伴侣却要被关进监狱?

  1897年被性学界认定为“全球第一次同志运动”的开端。赫希菲尔德联合志同道合者,创办世界首个“科学人道主义委员会”。作为委员长,赫希菲尔德向德国政府递交请愿书,要求废除刑法第175条。“我们能从学术上证实,同志不是‘异类’。”

  3000余名医生、700多名学者,大批功高望重的作家和诗人等,都在请愿书上签字。其中包括阿尔伯特·爱因斯坦和托马斯·曼等名人。

  赫希菲尔德竭尽全力地安慰这个紧张、局促的小伙:“科学是通往公平之路。很快会有一天,科学将战胜错误,正义战胜不公正,人类之爱将战胜人类的仇恨和无知。”

  几天后,赫希菲尔德收到士兵寄来的一封信。里面是他的遗书,写道:“我决定结束自己的生命。当太阳再次升起时,我要结婚了。法律规定,只有两个不同性别的人才能结合。我无法接受,亦没有选择。只有死亡才能让一切好起来。”

  “他期望我多做一些。希望有一天,德国能更公正地对待同性恋者。”赫希菲尔德在回忆录中写道,在这场孤独的死亡后,他辞退诊所工作,专门研究性学。

  1899年,赫希菲尔德以“科学人道主义委员会”委员长身份,编辑出版《“中间性”年报》,并率先提出一个对后世影响深远的概念:“同志”是第三性,介于男性与女性之间的“中间性”。

  在那样一个年代,男女性别的认定与其“生理属性”必须对等、不容改变。而赫希菲尔德提出的概念,模糊男女“生理性别”的界线。

  “第三性”这一名词最早出现在印度宗教中。公元前8世纪的印度神话就有许多关于“第三性”群体的描述。比如《梵书》记载过一个“既不是男人又不是女人的长发者”,出现在宗教的仪式上。

  为了解同性恋群体在德国总人口中的占比,20世纪初,赫希菲尔德设计、完成史上首个大规模性行为调查。1903年,柏林工业大学3000名学生参与问卷调查,回收有效问卷1756份。结果显示,异性恋占比达94%,同性恋占比为%,双性恋%。次年,他向5721名钢铁工人发放同样问卷,有效回复率达%。结果和大学生们的回复差不多。

  请收藏:https://m.zys8.cc

(温馨提示: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,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)
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