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)第427章 这才是皇帝的生活啊_大明:我与朱棣争天下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
  建文还永乐,散朝后通常在两个地方接见臣下。

  一是武英殿,二是东暖阁。

  东暖阁在乾清宫后面,乾清宫是皇帝起居所在,所以皇帝如果晚上召集群臣时,更多的在东暖阁。

  朱高煦当了皇帝后,感觉从奉天殿下朝后,到武英殿太远,到东暖阁更远,而奉天殿后面就是华盖殿,便决定把朝后议事和办理公务的地方,改为华盖殿。

  而武英殿里,更多的做为重要的会议室,里面有巨大的世界地图沙盘等物,开大会时可以用到。

  以前皇帝习惯在武英殿办事,也有其他原因,因为武英殿右下角就是六科廊,靠近皇帝,可以和皇帝一起办公。

  一个皇朝的政务是非常多的,皇帝有时忙不过来,下面鸡毛蒜皮的小事都能上了个奏折。

  所以这会明朝的奏本经过是这样的。

  官员上奏时,都是一式两份,一个叫正本,一个叫副本,先递交给通政司,通政司拿到后,正本由通政司递交给皇帝。

  朱棣上台后,组建了第一批内阁,然后朱棣会挑一批不重要的交给内阁,自已批一些重要的。

  朱棣死后,到宣德年代,顺序就变了,全部先交给内阁,由内阁票拟(写出处理意见),再上交皇帝,皇帝批复后,交给司礼监,再往后的皇帝,若不想管事,直接让司礼监批复,公文就只在内阁和司礼监之间流转,司礼监权职大升。

  而副本则先交给六科,属于那部门的事,由六科再交给那个部门。

  比如是兵事,就由兵科处理,给兵部。

  所以这里有敝端,有些本正本还在内阁手上,副本到了六科六部,普通官员比皇帝还早知道这些事。

  然后皇帝批好的正本叫红本,还要交给六科存档,并抄送相关部门。

  另外还有个部门叫‘报房’会来六科抄写有关信息,编发邸报,公开发布。

  明代处理政事一直都是这样公开的,流转程序也是非常严格规范的,但可以看到往往皇帝是最后一个知道具体内容。

  而如果是地方官的题本,往往也是当事人最后收到批复内容。

  朱高煦当了皇帝后,感觉这过程太繁琐,并且不够保密。

  如果是重要的军事情报,正本还没到皇帝手上,副本已经经过六科,再到六科相关部门,(而六科给事给事中等都是七八品的低级官员),到第二天,估计半个京师的官员都知道这些消息了。

  政务公开处理,放在后世是好事,但这会肯定效率太慢。

  比如前方大败,皇帝还没知道,京师官员都差不多知道了。

  所以朱高煦要改制。

  今天他到了华盖殿,看到御案上和地面上,堆着几堆奏折,粗看了下最少上百本。

  特娘的,他心里暗骂了一遍,这皇帝确实不好干。

  后世的领导多好呀,啥事不用干,嘴巴动动就好了,为啥我现在要这么

  请收藏:https://m.zys8.cc

(温馨提示: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,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)
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