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)224 出逃_网文写手古代生存录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
  脆放他们离开,顺便给外人留个善待同僚的好印象。

  对于肯留下来的官员,宁志远则对他们进行封赏,直接升官上位。

  相对于文官们的温和处理,在对待武将方面宁志远采取的却是另一更加极端的做法。

  那就是让所有愿意留下来的武将在讨贼檄文上划押签名来表明立场。

  只有划押签名的将领才能继续留在西北军中任职,甚至还会有所升迁。

  而不敢这样做的人,就只能跟那些出逃的官员一样离开西北了。

  事实上,除了陪着宁家一起发动兵变的心腹将领肯这样做以外,那些由朝廷派来的武将根本没几个敢做这种事。

  要知道这名字可不是随便签的,因为这份讨贼檄文是要传遍天下的。

  当这份檄文传遍天下时,伪朝会将这些在檄文上签过名字的人视为乱臣贼子,一旦抓到将会处以极刑。

  也就是说,一旦在檄文上签下名字,就相当于跟朝廷彻底决裂,再无回头的可能。

  宁志远之所以要采取这种破釜沉舟的做法,是为了清除异己、凝固军心。

  他并不怕留在西北的文官会趁机造反,因为大魏历来实行文武分家政策。

  负责政务的官员是无权调动任何一支地方军队的,除非有武将跟这名官员勾结才有可能。

  而且这些手无缚鸡之力的文官也不是造反的料。所谓秀才造反,三年不成,说的就是这个意思。

  但手握兵权的武将则不同,一旦有人图谋不轨,趁机作乱,所造成的危害往生是十分巨大的。

  如今整个西北风雨飘摇、人心不稳,正是最需要万众一心、共同抗敌的关键时候。

  绝不能容忍心怀鬼胎、立场不坚的领军将领继续留在军中效力。

  万一这些人起了反心,岂不是相当于后院起火?

  所以宁志远才用这种极端方法来排除军中可能有异心之人。

  不管是谁,只要在这份讨贼檄文上划押签名,那就彻底断了投奔京城的后路,只能跟着他们宁家一路走到底了。

  这是堂堂正正的阳谋,把一切都摆在明面上,就看对方怎么选了。

  至于肯留下来的军方将领中,除了大部分是宁志远多年来亲手提携上来的心腹大将外,还有一部分是真心对朝廷对皇上效忠,不愿听从轼君轼父的二皇子号令才决定跟着一起反的。

  不管是哪一种理由,只要是肯留下来并愿意在檄文上签名的人,宁志远都无任欢迎。

  对于家属不在西北而在外地甚至是京城的将领,宁志远已经派出大量人手去接应他们的亲人来西北团聚,让这些有志跟他们一起同甘共苦的军方将领无后顾之忧。

  如今二皇子等人为了巩固刚刚拿到手的统治权,正在朝中大肆铲除异己,还没时间和精力来管西北这边,所以现在正是趁乱做事的好时机。

  可能有人要问,这么多官员同时出逃,那各地的管治岂不是乱成一团,甚至直接瘫痪?

  这倒不一定,要视况而定。

  如果是乡镇或县城的话,影响倒不算太大。

  就以某县来说,当地最大的官员是朝廷派来的七品知县。

  知县之下,还有县丞、教谕、县尉、典吏等一系列吏员。

  知县是一县之首,相当于现代的县高官和县长,两者职务兼于一。主管当地水利、赋役、审案断案、监察、发布政令等职责。

  县丞就相当于副县长,负责协助知县工作,主要职责是文书。

  教谕管教育,相当于现代的地方教育局局长。

  县尉相当于现代的公安局局长,负责整个县的治安和抓捕盗贼工作,属下以捕快为主。

  典吏相当于财政局局长,协助知县管理税务。

  别看知县权力最大,实际上一般知县是不管实际庶务的,具体工作都是由底下的人来完成。知县只是起一个指挥和监管的作用。

  请收藏:https://m.zys8.cc

(温馨提示: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,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)
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